Skip to menu

SCROLL TO TOP

EDUCACIÓN DE GENIO ACUPUNTURA

Genio Education te permite convertirte en un acupunturista con manos mágicas.

wen
Leídos 2 Comentario 0

腕踝针创新探索的实践

 

     腕踝针的理论具有创新性。腕踝针的皮下浅刺法对体表皮下组织层的刺激是其独特作用机制的核心。腕踝针通过少数几个固定作用点发挥止痛等效应,有别于传统针刺理论,简化了配穴的流程,方便推广应用。腕踝针操作时,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而且越是没有针感,疗效越好,与传统针灸的“气至则有效”恰恰相反。

 

腕踝针止痛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然而,腕踝针并不是绝对完美的。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我们也发现它的不足之处:①选点特殊。腕踝针进针点位置选取特殊,与传统穴位有所不同,初学者往往识记不易。②有创操作。与传统针刺一样,腕踝针属于有创操作。由于腕踝针是要求破皮后在皮下平刺,并且进针较长,若针刺点选取不当可能导致疗效不佳,或者刺伤血管。③恐惧心理。由于留针的需要,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实践中有时还会发生晕针的现象。④自我管理。腕踝针留针可达数小时甚至超过24小时。尽管腕踝针留针时患者没有针感,不影响针刺部位活动,但在长时间留针期间,患者依然要进行日常生活,例如洗漱、夜间翻身等,就会出现不方便或难以自我管理。所以,腕踝针在操作技术和工具途径上仍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近年来,我们不断思索腕踝针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

 

一、腕踝针针刺点定位客观标准化探索

腕踝针的创新,首先离不开对针刺点的研究。

 

(一)腕踝针针刺点学说的困惑

 

腕踝针进针点在腕横纹上2寸或外踝尖上3寸处,每一进针点均处于腕踝部每一区中点处,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确定的进针点定位如下。腕部: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上2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上3在桡骨缘与桡动脉之间;上4在拇指侧的桡骨内外缘之间;上5在腕背的中央,桡骨与尺骨两边缘之间;上6在腕背侧,距小指侧尺骨缘1寸(同身寸)处。踝部:下1在靠跟健内缘处;下2在踝部内侧面中央,靠内侧胫骨后缘;下3在胫骨前嵴向内1寸(同身寸)处;下4在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的胫骨前肌中点;下5在踝部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下6在靠跟腱外缘处。

 

腕踝针的发明受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的启发,腕踝针分区与十二经脉分布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腕踝针的进针点大都为十二经脉的穴位,如腕部1区进针点为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腕部2区进针点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腕部3区进针点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腕部4区进针点为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腕部5区进针点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腕部6区进针点为手太阳小肠经“络”穴支正,踝部1区进针点为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踝部2区进针点为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踝部4区进针点为足少阳胆经“络”穴光明,踝部5区进针点为八会穴之一绝骨,踝部6区进针点为足太阳膀胱经“络”穴跗阳。

 

张卫华等对腕踝针分区提出新理论。将腕横纹上2寸环腕一周平均分为6份,在掌面,由尺侧至桡侧依次划分为:内1/3区为上1区,中1/3区为上2区,外1/3区为上3区;在腕背,由桡侧至尺侧依次为:外1/3区为上4区,中区1/3为上5区,内1/3区为上6区。同理划分踝部进针点所属分区,即将内踝和外踝上3寸环踝一周平均分为6份,在内侧,由后向前依次为:后1/3区为下1区,中1/3区为下2区,前1/3区为下3区;在外侧,由前向后依次为:前1/3区为下4区,中1/3区为下5区,后1/3区为下6区。之后又提出“以区代点”的新理论,认为腕踝针进针点有别于传统腧穴,它是由其分区决定其在腕踝部的位置的。所以各个分区内进针点的具体位置常常是不固定的,即某一区内有多个进针点,因此在针刺治疗时即可取所属区域内的任意一点或多个进针点。

 

从腕踝针传统进针点定位到之后不同研究者的创新定位不一,腕踝针初学者往往会感到迷茫。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定位方法,使腕踝针的进针点稳定、简单、规律,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针灸腧穴定位的标准化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采取腧穴准确定位的“二步定位法”。就是先用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法粗定位,确定大致区域,再通过探感定位,对热敏或压敏穴位进行细定位确保“得气”。

 

目前的腧穴定位方法不外乎四种,即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法、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体表标志定位法与骨度分寸法均源于《黄帝内经》,至今还被作为最主要的腧穴定位方法。体表标志定位法因直观、简单、准确而被当作取穴的首选方法,361个经穴中有140多个腧穴可用此法定位。古代针灸腧穴定位的解剖学基础均体现在体表标志定位上。指寸定位法(同身寸法)源于《千金方》。《针灸大全》进一步提出“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手指同身寸法由于不同的人指寸的差异太大,不利于临床取穴和学术交流。至于简便取穴法,则是自古以来医家总结的简易取穴方法。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骨度分寸法与同身寸法、简便取穴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身寸法与简便取穴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其准确性不如前两种定位方法。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能使用体表解剖标志取用的穴位,首选该法定穴;其次根据骨度折量定位法,以上两法都使用困难时,才使用手指同身寸法。从1990年版到2006年版的国家腧穴定位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入了很多现代解剖学的概念,用更多的骨性标志取穴法取代了简易取穴法来取穴,进一步促进了针灸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国际化。 目前国外采用的腧穴定位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于20086月发布的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它确定了361个经穴的定位标准。

 

(三)针刺点定位装置的设想

 

为了使针灸腧穴定位客观标准化,曾有人提出利用松紧带进行腧穴定位的方法。松紧带拉伸至适当长度,使松紧带上的“0”标记对准起点腧穴,骨度总数标记点对准止点腧穴,找到应查腧穴的骨度点,并在患者身上作好标记即可。后又有人提出“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的概念,以期生成“骨度等分测量法”来替代简便取穴法,意在废止传统的简便取穴法定位和手指比量法。方进等根据骨度分寸原理研制了一种人体腧穴体表定位比例尺以精确定位。王默雨等提出腧穴是一个可以空间量化的空间对象。中医的空间统计运用可以从腧穴的定位开始,建立一个空间坐标系,虽是空间统计学应用的初步设想,但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采用可量化的测量工具或装置,是实现针灸腧穴定位真正客观标准化的必由之路。腕踝针在腕踝部的施针部位局限,针刺点处于同一平面,可空间量化,且定位装置易于佩戴,其进针点定位装置的实现将成为可能。

 

(四)腕踝针进针点定位的量化

 

由于腕踝针针刺点的特殊性,腕部、踝部各针刺点之间的距离占腕部或踝部周长的比例相对固定。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获取了研究人群的体表数据,通过分别测量腕部、踝部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占腕部或踝部周长的比例,得出相对固定的进针位置,并制作出一个定位的简易装置,使得腕踝针的针刺点定位相对客观标准化。例如,以腕部的尺骨内侧缘或踝部的跟腱中点为测量基准点,以下为抽样人群的各针刺点距基准点长度占周长的具体比值(均数±标准差):①左腕123456进针点,比例依次为0.07±0.010.32±0.026 0.48±0.027 0.58±0.032 0.75±0.033 0.87±0.032右腕123456进针点,比例依次为0.07±0.01 0.32±0.03 0.47±0.030.55±0.060.71±0.08 0.84±0.05左踝 123456进针点,比例依次为0.11±0.01 0.24±0.03 0.41±0.030.61±0.030.79±0.030.93±0.05右踝123456进针点,比例依次为0.11±0.010.25±0.030.41±0.050.63±0.06 0.80±0.030.92±0.03。以右踝为例,我们分析了右踝6个进针点与右踝周径之间的关系,形成数学模型的散点图(图4-5-1)。结果表明,各进针点与周径基本呈线性相关,构建的数学模型成立。

 

图4-5-1 右踝6个进针点与右踝周径之间关系的散点图.png

4-5-1 右踝6个进针点与右踝周径之间关系的散点图

 

由于进针点之间具有相关性,在应用于人体时,只要确定了基准点,不需要将6个进针点的定位烂熟于胸,也可以准确地找出将该六点的定位。

 

(五)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的设计

 

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设有固定带1,固定带1为环形,固定带1上设有定位线116个通孔,固定带1包括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将固定带1从定位线11处展开后,所述的腕式固定带上6个通孔的中点距定位线11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07±0.010.32±0.030.47±0.030.58±0.030.75±0.030.87±0.03,所述的踝式固定带上6个通孔的中点距定位线11的距离与定位装置总长度的比例依次为0.11±0.010.24±0.030.41±0.030.61±0.030.79±0.030.92±0.03(图4-5-2)。左右腕部和踝部针刺点比例相似度高,故选取左腕及左踝数据,并调整标准差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6个通孔内径的规律性。

 

腕式固定带的长度为1020 cm,腕式固定带的通孔的直径为115 mm 踝式固定带的长度为1535 cm 踝式固定带的通孔的直径为220mm,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的宽为26 cm。固定带采用弹力橡胶体、塑料、合成纤维、棉或硅胶材料制成。

图4-5-2 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示意图.png

4-5-2 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示意图

1:固定带;11:定位线;21:第1通孔;22:第2通孔;23:第3通孔;24:第4通孔;25:第5通孔;26:第6通孔

 

在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若在患者的腕部选取进针点,则将腕式固定带上的定位线11与尺骨内侧缘对应,第1通孔21、第2通孔22和第3通孔23位于手心一侧,佩戴时使用拇指同身寸法(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距掌腕横纹上2寸佩戴;若在患者的踝部选取进针点,则将踝式固定带上的定位线11与跟腱中点对应,第1通孔21、第2通孔22和第3通孔23位于跟腿内侧,佩戴时使用一夫法(即患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以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距外踝上3寸佩戴。

 

该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的创新优势有:①该定位装置设有固定带,固定带上设有定位线,方便定位装置的正确佩戴,固定带上设有通孔,可快速并且准确地进行进针点定位。②固定带采用的材料可反复循环利用,低碳环保。③固定带上通孔的直径与通孔间距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并作数据分析后得出,在通孔有效面积中取针刺点均有统计学意义,行针刺治疗有治疗效果。该装置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二、携带式压迫治疗装置的创新

(一)以压迫治疗代替传统针刺

 

传统腕踝针疗法属于有创操作,操作不慎易出血,金属针留置后可能出现局部感染,甚至变形、折断。现有针对腕踝针疗法的改良方案中尚无一种疗法和工具可以完全消除以上风险及弊端。因此,亟须一种纯物理疗法、无创无痛、无毒副作用、环保低碳、可循环使用,且能因人调节、操作简便的腕踝针针刺点刺激装置。

 

以压迫刺激代替针刺治疗与留针刺激是较为可行的方法。穴位压迫治疗由来已久,例如“指针”点穴就是以指代针刺激穴位以达到与针刺相同的目的;又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种晕车腕带(sea-band),其工作原理就是用腕带上特殊的纽扣替代人手的按揉,对腕部内关穴施与压力和刺激,用来缓解晕车、晕船、晕机、怀孕恶心呕吐等多种症状。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是晕车腕带的延伸,对于急性痛症及经筋病患者尤其运动员和部队战士尤为适用,既能及时止痛又不妨碍工作或训练。

 

(二)携带式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

 

携带式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固定带1为弹性带,采用合成纤维、棉或者橡胶弹力体材料按照通用工艺加工制成,不易变形,不易松动或脱落。弹性带长50300 mm,宽1060 mm,厚度210 mm,但不限于此,根据临床需要设定即可。固定带1上设有的通孔是对应腕踝针分区而设置的,可根据需要留置16个,每个通孔用于嵌入夹具螺母24,通孔的孔径为1020 mm;螺栓2采用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直径1020 mm,长度1020mrn,按照通用工艺加工而成;夹具螺母24可采用金属、木、石或塑料材料制成,按照通用工艺加工而成,用于将固定带1通孔的边缘夹持固定住;压迫部件21头部不仅限于圆头,还可以是尖头、梅花头等,不同形状的头部可取得不同的压迫治疗效果;压迫部件21可沿螺杆23方向调节与针刺点的距离,从而调节压迫强度(图4-5-3)。

 

图4-5-3 携带式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示意图.png

 

4-5-3 携带式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示意图

1:固定带;11:定位线;2:螺栓;21:压迫部件;22:压迫帽;23:螺杆;24:夹具螺母

 

使用时,首先将固定带1套于人体腕踝针治疗对应的腕踝区,保证四条纵向的定位线11分别对准腕踝的横切面及纵切面的中线,使压迫部件21与人体针刺点对应。如果只需要轻微的治疗,可将压迫部件21沿螺杆23向远离人体针刺点的方向调节,则压迫部件21与人体针刺点压力变小;如果需要增加压迫强度,可将压迫部件21沿螺杆23向靠近人体针刺点的方向调节,必要时还可对压迫部件21进行按压。

 

该携带式腕踝针针刺点压迫治疗装置的创新点在于该疗法为纯物理治疗,无创无痛、无毒副作用、环保低碳、可循环使用,且能因人调节,操作简便,可代替腕踝针用传统金属针刺激针刺点的有创操作,达到保健及治疗疼痛和眩晕等病症的作用。该装置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三、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探索

(一)智能时代的到来

 

如果有人跟你说,手机5年后就消失了,你是瞠目结舌,还是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某IT专家讲过: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在智能一切的时代里,你的手表、你的项链、你的戒指、你的眼镜、你的汽车、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终端设备都是智能化的。当“智能一切”时代来临,我们将被各种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人所包围。今时今日,穿戴式设备已经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象征,从iWatchGoogle Glass到小米运动手环,这些设备已经逐步走入日常生活。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明显,以及慢性病群体的不断扩大,以人体健康为诉求的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及传感器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在医疗、工业、娱乐等多个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穿戴式医疗仪器具有生理信号监测和处理、信号特征提取和数据传输等基本功能模块,可实现对人体的无创监测、诊断和治疗。这类仪器一般具有可移动性操作、使用简单、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智能显示诊断结果、异常生理状况报警和无限数据传输等特点。手部穿戴式智能设备是一类较早出现,且目前应用形式最为广泛的可穿戴式设备,常见的有手套、手环、手表、腕带等。由于人体手腕部最适于穿戴,易于连续长时间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等生理参数,故手腕部可穿戴智能设备最为常见,且用户穿戴时较为舒适,操作方便。

 

(二)电针止痛的启示

 

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对急性痛、慢性痛、癌症疼痛等进行治疗。现代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电子技术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给传统中医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和研究方法。电针治疗仪就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电针镇痛是在传统针刺镇痛疗法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针刺镇痛疗法的作用。电针治疗仪的临床治疗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顽固性慢性疼痛,如偏头痛、腰背痛、四肢痛、三叉神经痛、癌性痛、关节痛,以及脊髓损伤等。对于不同病痛,针刺的穴位有所不同,主配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电针镇痛仪器时,基于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基础,对于不同疼痛疾病治疗的配穴设计是关键。如能在全身几百个穴位中,找出十几个穴位作为主配穴治疗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配以电针适宜的刺激,达到缓解慢性疼痛的目的,这样就使得疼痛的治疗既简单又方便。

 

基于临床上电针的成功应用及实践经验的累积,我们坚信利用低频电刺激腕踝针针刺点或区同样能产生治疗的效应。

 

(三)可穿戴式智能低频电刺激腕踝带的研发

 

时至今日,疼痛的治疗和管理仍然是医学上的挑战。 目前针刺止痛的疗效已被世界所认同,其中“腕踝针”止痛疗效尤为可靠,即刻效应显著。然而,正如传统针刺一样,腕踝针属于有创操作,存在误伤血管、局部感染、恐惧心理等风险和弊端,制约着其推广和发展。我们的临床实践已验证电刺激腕踝针针刺点的疗效,并进一步提出以下创新点:发挥腕踝针作用点固定的特点,引入现代康复物理技术替代传统针刺,结合穿戴式理念,融合智能化科技,设计综合诊治一体的便携式设备,既彰显“中西医结合”,又体现“医工结合”,对腕踝针疗法的作用途径及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经皮电刺激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机体自身镇痛物质的释放,采用不同的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和波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低频电刺激”模拟“腕踝针”,避免了传统针刺的有创操作,减少误伤血管、局部感染、患者恐惧心理等风险和弊端,加上智能设备理念,对于推广和发展中医“腕踝针”疗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穿戴式智能电刺激腕踝环带的研发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实现低频电刺激针刺点产生医学镇痛效应;二是搭载医学体征采集系统,从而实现兼具诊查及治疗功能的穿戴式医疗设备的突破,有着巨大的研发前景和应用市场。本研究前期成果已获得2014年度上海康复技术与产品创新大赛”二等奖,并已获得相关机构转化项目专项资助,目前已经开发出样机并在进行测试,未来有望实现产品的面世。

 


  1. 腕踝针创新探索的实践

    腕踝针创新探索的实践 腕踝针的理论具有创新性。腕踝针的皮下浅刺法对体表皮下组织层的刺激是其独特作用机制的核心。腕踝针通过少数几个固定作用点发挥止痛等效应,有别于传统针刺理论,简化了配穴的流程,方便推广应用。腕踝针操作时,要求不出现酸、麻、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2. 一种腕踝针人体模型

    一种腕踝针人体模型 腕踝针的特点是将人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用于疾病的症状定位,在腕和踝部与6个纵区相对应地设置有针刺点。腕踝针的优点是针刺部位只限在腕和踝,但是其治疗范围却遍及全身,对疼痛的疗效尤为显著。 传统纵区的分区方式为文字描述或者配有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3. 一种用于腕踝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假针刺对照方法

    一种用于腕踝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假针刺对照方法 腕踝针疗法进针时要求无痛,不要求酸麻胀重等得气感,患者容易接受,而且腕踝针应用面广,安全方便,简明易学。腕踝针对急性痛症的治疗具有优势。然而,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认为,由于腕踝...
    Date2024.03.25
    Read More
  4.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 腕踝针止痛机制的生物力学观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二、腕踝针止痛机制的生物力学观 腕踝针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部位仅限于腕部和踝部,采用皮下浅刺法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尤其是各系统的痛症,以其操作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5.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 神经反射调整观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神经反射调整观 腕踝针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在两侧腕和踝部6个纵区内各定1个针刺点,用数字1~6对区和点统一编号,是一种用毫针行皮下浅刺以治疗疾病的现代针刺疗法。 腕踝针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的针刺操作方法,免除了因针刺发生的...
    Date2024.03.25
    Read More
  6. 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腕踝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最大的差别之处莫过于行皮下浅刺,且以不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准度。《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现代针灸教材也强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
    Date2024.03.25
    Read More
  7. 腕踝针针刺点与一些特定穴的关系

    腕踝针针刺点与一些特定穴的关系 腕踝针的各针刺点不仅大致位于相应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上,而且与一些特定穴非常接近,因此在针刺时可以起到相应特定穴的治疗作用。 1.腕踝针针刺点与“经脉穴” 在现代的针灸教材中,很少看到“经脉穴”的名称,但在针灸发展史上,...
    Date2024.03.25
    Read More
  8. 腕踝针疗法与中医学传统经络理论

    腕踝针疗法与中医学传统经络理论 1. 腕踝针疗法中的身体分区与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皮部相对应《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说明十二经脉,都是分属于皮肤各个部分的。十二经之气布散到体表,沿十二经脉的走向形成十二皮肤区域即为“十二皮部”。将十...
    Date2024.03.25
    Read More
  9. 腕踝针研究

    腕踝针研究 第一节 从经典中探寻腕踝针疗法之理论根源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精神科专家张心曙在数十年医疗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疗效可靠的针刺疗法。初看此疗法,仿佛与传统针灸经络理论相合之处甚少,但仔细研究...
    Date2024.03.25
    Read More
  10. 腕踝针临床应用

    腕踝针临床应用 腕踝针是一种循着肢体纵轴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灸疗法。其特点是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腕和踝部6个纵区内各定1个针刺点,区与点都用同一数字编号,病在上半身者针腕部,在下半身者针踝部,根据病症所在的区...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1. 腕踝针-踝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腕踝针踝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1.针刺点下1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针刺点下1在靠跟腱内侧缘处。患者仰卧,足处于外展位置,术者用左手拇指端内侧缘由踝部中央向跟腱方向触摸,针刺点在触及跟腱内缘处。或术者将自己手的拇指指掌关节置于患者内踝上,拇指以45°角...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2. 腕踝针-腕部针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腕部针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一)腕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1.针刺点上1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针刺点上1在腕部掌面,腕横纹上两横指,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患者掌心向上,术者用左手拇指端内侧缘摸到尺骨缘后,向掌心侧轻推,针刺点的...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3.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操作方法 一、腕踝针的针刺法 腕踝针采用皮下针刺法。要求针刺尽可能表浅,恰在真皮下。患者没有酸、麻、胀、重、痛等感觉,即不要求“得气”。 (一)器具准备 (1)腕踝针疗法使用的针具为针灸针(不锈钢毫针)。一般采用长25 mm,直径0.25mm的一次性不...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4. 腕踝针针刺点及其主治

    腕踝针针刺点及其主治 针刺点及其主治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在腕踝部各区的中央,以肌腱和骨缘作定位标志,以数字1至6编号,与区同名。每一针刺点治疗名称相同的区的病症(图2-1-1~图2-1-3)。 针刺点(以下有时称“点”)即腕踝针的进针点,是指针尖刺入...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5. 腕踝针基本理论

    腕踝针基本理论 腕踝针的基本理论包括身体分区和针刺点(图2-1-1~图2-1-3)。 (1)身体分区:将身体两侧各划分为6个纵行区,用数字1至6编号,用于症状和体征的定位。 (2)针刺点: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用数字1至6编号,针刺时按症状和体征所在区选取编...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6. 腕踝针的传播、应用与推广

    腕踝针的传播、应用与推广 1974年,张心曙的腕踝针研究工作开始引起医院和学校领导的关注。1975年初,张心曙在门诊进行腕踝针治疗时,时任校长向进等校领导亲临察看,并询问了腕踝针的研究情况。在当年6月26日召开的学校科学大会上,张心曙以“腕踝针”为题作了...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7. 腕踝针针刺法的探索

    腕踝针针刺法的探索 1972年2月,张心曙恢复了工作,并开始继续探索腕踝针疗法,但此时已没有了电体克机,不能再用电刺激疗法进行研究,由此不得已开始应用针灸针继续进行研究。这对于张心曙来说,也是一次转折性的机遇,并在逆境中得以创新! 针的直径比电极小...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8. 腕踝针的创立与发展

    腕踝针的创立与发展 腕踝针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以下简称“长海医院”)张心曙(1923—2014)于1966年至1975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病症经验基础上,受经络学说、传统针刺法、耳针疗法的启发,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生物进化过程和神经反射调整...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9. 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腕踝针,又称腕踝针疗法,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方向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刺疗法。 一、特点 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或称区),由前向后排列,用数字1~6编号,用于疾病的症状定 位。 2...
    Date2024.03.24
    Read More
  20. 腕踝针内容提要

    腕踝针内容提要 腕踝针是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心曙教授首创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该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安全方便、简明易学。该疗法的特点是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在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点,区与点都用同一数字编号,应用该针刺疗法时,根据病症表现...
    Date2024.03.24
    Read More
Board Pagination Prev 1 Next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