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enu

SCROLL TO TOP

EDUCACIÓN DE GENIO ACUPUNTURA

Genio Education te permite convertirte en un acupunturista con manos mágicas.

wen
Leídos 4 Comentario 0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作用.png

 

一、神经反射调整观

腕踝针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在两侧腕和踝部6个纵区内各定1个针刺点,用数字16对区和点统一编号,是一种用毫针行皮下浅刺以治疗疾病的现代针刺疗法。

 

腕踝针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的针刺操作方法,免除了因针刺发生的意外。在教学上易教易学,利于普及。在经济上可节省大量医药费用,减轻病家负担。

 

腕踝针为什么会有疗效?

 

这个问题在腕踝针1976年公开发表以后就有人提出。迄今文献中发表观点的作者多数是中医针灸界人士,其中只有极少数学者提及了神经学观点。

 

腕踝针的创始从实践到认识,从无知向有知提升,从无目的向有目的进展,依靠的是不断探索,从探索中求知,其中最关键的是“实事求是”。人是个整体,已知与未知之间在不断演变、转化。

 

一根针刺入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机械刺激。按其刺入轻重,可立即引起不同反应。轻时引起注意,用手将针拔除就平静了;重时针一刺入立即引起全身惊跳,甚至出现恐怖情绪以及言语和记忆等一系列精神活动反应,还伴随心跳加快、面色改变,甚至哭泣流泪,求援等。这些现象是一般人都经历过的体验。现代生理学家早就注意过这种现象,称之为神经反射。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神经实现。我们可做一个最简单的动物实验:切除蛙的头,用尖物刺激其一条腿,立即引起该腿收缩及另一腿的伸展;如果将一条腿神经切断,就不出现同样的反应。若是不切掉头的活蛙,刺激腿时情况就不同,引起的反应更是强烈而多样化,如蹦跳、逃逸。事实说明这是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现象,无脑和有脑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大不相同,后者要复杂得多,因为脑是联络最多最广的中枢神经。

 

神经反射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存在于神经中枢各部位层次众多的联络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比较简单,最复杂的是联络神经,统帅着神经活动功能,使各种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调恢复平衡,因保持生态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腕踝针的三个特点是:①身体分纵区,症状分区定位。②按区选针刺点。③皮下针刺。三者实际上是个整体,前二者是前提,后者是关键。

 

身体分纵区:这是通过使用小电极在腕及踝部一圈移动,用微弱电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观察对身体各部症状的疗效反应时发现的。40年来的针刺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分区的可靠性。将分散在身体各部位的症状表现用分纵区的方法有规律地整理,这种坐标式的分区法,简化了针刺点,便于记忆、累积经验、技术交流。身体的这种分区用已知的神经排列不能解释,与经络走向不相符合,但从临床应用看,区与点的对应关系确实存在。如何解释?只有求助于假设,提出身体分纵区系起源于生物进化、身体的向阳性与阴阳面关系。

 

针刺点:腕踝部6个针刺点定在各纵区的一端,区与点用数字统一编号,表明了区与点的对应关系。只要在区的一端针刺,就能治疗区内各类病症;针刺后若疗效不显,轻微调动针的角度、方向,即可使疗效改观。这种情况只有通过神经的传导才有可能实现。

 

针刺法:将针尖刺过皮肤,并沿皮下表浅刺入,要求不引起酸麻胀痛感,并要使远距离的痛性症状立即消除,这样的针刺手法不是轻易能完成的,是一种轻刺激法。

 

一切活组织和机体都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神经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产生神经冲动和由此引起的快速传导,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收缩。若肌肉受刺激发生持续性收缩,使局部血循环发生障碍,由此所出现的组织代谢障碍导致局部感受器感觉阈值降低,使对刺激的敏感度增强。

 

对疼痛而言,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在正常区域不发生,因此不出现感觉,但病灶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对传入的冲动敏感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的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也随之消除。“不通则痛”转变为“通则不痛”。这种现象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剧烈绞痛,使患者痛得在床上打滚、呼叫,连吗啡、哌替啶都不能控制,针刺一侧下5,立即止痛,以后不再要求打止痛针;一肛痔患者手术后痛得直跳,大声呼痛,针两侧下6,立即止痛,能安静坐立并行走;对全身皮肤痒得不能忍耐要猛抓皮肤至出血的患者,针两侧上1,立即痒止安静,再抓皮肤也不感痒;应用于腹部手术后伤口疼痛,不仅使伤口止痛,并促进了伤口愈合。这些都是针刺使病灶部位血管解痉,改善血循环,加速代谢的结果。

 

感觉麻木是神经的传导发生破坏或抑制的表现。脑、脊髓和周围神经末梢任何一段损伤或断离均影响感觉神经通路,进而出现感觉麻木,但神经非损伤性的功能抑制和虽有器质性损害但尚未损及神经通路的功能障碍也可表现为感觉麻木。前者是器质性的,通过针刺不能使感觉恢复;后者是功能性的,神经通路受抑制仅是神经间突触部位的功能抑制,神经元本身并无破坏,通过针刺可以改变突触间的抑制状态,重建反射弧联系,因此感觉可以恢复,不过恢复的时间与进程因受抑制的部位、范围和深浅程度不同而有区别。感觉中的麻与木是两种相似又不同的概念,麻是轻微触电样闪动感,不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木不一定有麻,仅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麻木的表现形式随发生传导抑制的部位而不同。脑部范围较广的抑制常伴有其他感觉器官功能、运动功能,甚至精神状态的不同程度受抑,如全身皮肤感觉麻木、失明、失语、肢麻、全身软瘫、精神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及行动迟缓等;非脑部的抑制引起的感觉麻木不伴随出现精神症状。

 

中枢神经发生抑制出现的麻木,经针刺可以得到调整而恢复正常,不过其速度不如止痛迅速,由受抑制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定。脑与皮肤在胚胎发生学上同属外胚层,发育成熟后虽然分开,但二者仍然保持密切关系。脑部感觉区与皮肤的感觉面相对应,皮肤感觉的变化反映脑部感觉区的状态。轻度、小范围的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感觉麻木,经针刺要待数秒后才会缓慢转变为正常;脊髓部位受抑制时,感觉障碍的恢复较慢,需要针刺数次才开始消退;脑部深度的抑制引起全身或半身的麻木可保持多年,有的针刺要达10余次以后始逐渐脱抑制并出现剧痛的反跳现象后恢复正常,感觉恢复并不一定发生在针刺当时,可以在针刺之后(见感觉障碍节)。

 

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在感觉区虽表现为疼痛和麻木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但性质相同,故在同一部位用同一方法针刺能调整神经功能达到平衡,恢复至常态。

 

同一类症状的对立状态是常见的,如疼痛与麻木、血压高与低、分泌增多与减少、动作增多与减少、失眠与嗜睡、躁狂与抑郁等,均为中枢神经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用同一针刺方法可使之得到调整,通过毫针弱刺激诱导达到平衡。

 

血压高与血压低:神经功能的兴奋与抑制表现在心血管方面的有血压高与血压低。高血压时血管处于痉挛状态,腕踝针的针刺点位置处在邻近尺动脉的上1,或邻近桡动脉的上3,针刺后该侧血压因血管解痉可以降至正常数值不再下降,而未针刺的一侧血压仍维持原状,再针刺该侧后血压才下降至常态,由此说明血压的增高与血管痉挛有关。心脉搏动的加强和加速受周围血管痉挛的影响,血压低可能因周围动脉管壁平滑肌的张力不足,用同一方法针刺也可使血压调整至正常值。

 

躁狂与抑郁:神经功能的兴奋与抑制出现在控制情绪的中枢——脑的额叶时,可表现为以情绪为主的精神失调:躁狂与抑郁。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为躁狂症表现,如情绪增高、言语增多、联想加快、常有夸大、行动增多;而抑郁症表现则相反,情绪低落、言语减少、行动迟缓。单纯发生躁狂症时皮下针刺较易控制,经针刺治疗数次能使症状缓解;但大脑处于抑郁状态而表现为抑郁症状时,针刺反应就较缓慢。

 

神经功能兴奋和抑制的其他表现并不少见,其功能失调的各中枢多在大脑皮层或皮层下近中线大脑裂的不同部位,这类症状以不能定位者居多,故针刺点取双侧上1,用同样的针刺方法能使兴奋(正)与抑制(负)两种不同的功能障碍通过微刺激诱导得到调整。

 

腕踝针之所以会有疗效是由于神经末梢受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反射弧中联络神经的复杂调整作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神经传导功能活动。

 

 


  1. 腕踝针创新探索的实践

    腕踝针创新探索的实践 腕踝针的理论具有创新性。腕踝针的皮下浅刺法对体表皮下组织层的刺激是其独特作用机制的核心。腕踝针通过少数几个固定作用点发挥止痛等效应,有别于传统针刺理论,简化了配穴的流程,方便推广应用。腕踝针操作时,要求不出现酸、麻、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2. 一种腕踝针人体模型

    一种腕踝针人体模型 腕踝针的特点是将人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用于疾病的症状定位,在腕和踝部与6个纵区相对应地设置有针刺点。腕踝针的优点是针刺部位只限在腕和踝,但是其治疗范围却遍及全身,对疼痛的疗效尤为显著。 传统纵区的分区方式为文字描述或者配有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3. 一种用于腕踝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假针刺对照方法

    一种用于腕踝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假针刺对照方法 腕踝针疗法进针时要求无痛,不要求酸麻胀重等得气感,患者容易接受,而且腕踝针应用面广,安全方便,简明易学。腕踝针对急性痛症的治疗具有优势。然而,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认为,由于腕踝...
    Date2024.03.25
    Read More
  4.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 腕踝针止痛机制的生物力学观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二、腕踝针止痛机制的生物力学观 腕踝针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部位仅限于腕部和踝部,采用皮下浅刺法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尤其是各系统的痛症,以其操作简...
    Date2024.03.25
    Read More
  5.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 神经反射调整观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神经反射调整观 腕踝针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在两侧腕和踝部6个纵区内各定1个针刺点,用数字1~6对区和点统一编号,是一种用毫针行皮下浅刺以治疗疾病的现代针刺疗法。 腕踝针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的针刺操作方法,免除了因针刺发生的...
    Date2024.03.25
    Read More
  6. 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腕踝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最大的差别之处莫过于行皮下浅刺,且以不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准度。《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现代针灸教材也强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
    Date2024.03.25
    Read More
  7. 腕踝针针刺点与一些特定穴的关系

    腕踝针针刺点与一些特定穴的关系 腕踝针的各针刺点不仅大致位于相应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上,而且与一些特定穴非常接近,因此在针刺时可以起到相应特定穴的治疗作用。 1.腕踝针针刺点与“经脉穴” 在现代的针灸教材中,很少看到“经脉穴”的名称,但在针灸发展史上,...
    Date2024.03.25
    Read More
  8. 腕踝针疗法与中医学传统经络理论

    腕踝针疗法与中医学传统经络理论 1. 腕踝针疗法中的身体分区与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皮部相对应《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说明十二经脉,都是分属于皮肤各个部分的。十二经之气布散到体表,沿十二经脉的走向形成十二皮肤区域即为“十二皮部”。将十...
    Date2024.03.25
    Read More
  9. 腕踝针研究

    腕踝针研究 第一节 从经典中探寻腕踝针疗法之理论根源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精神科专家张心曙在数十年医疗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疗效可靠的针刺疗法。初看此疗法,仿佛与传统针灸经络理论相合之处甚少,但仔细研究...
    Date2024.03.25
    Read More
  10. 腕踝针临床应用

    腕踝针临床应用 腕踝针是一种循着肢体纵轴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灸疗法。其特点是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腕和踝部6个纵区内各定1个针刺点,区与点都用同一数字编号,病在上半身者针腕部,在下半身者针踝部,根据病症所在的区...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1. 腕踝针-踝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腕踝针踝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1.针刺点下1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针刺点下1在靠跟腱内侧缘处。患者仰卧,足处于外展位置,术者用左手拇指端内侧缘由踝部中央向跟腱方向触摸,针刺点在触及跟腱内缘处。或术者将自己手的拇指指掌关节置于患者内踝上,拇指以45°角...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2. 腕踝针-腕部针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腕部针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一)腕部针刺点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1.针刺点上1的定位和针刺方法 针刺点上1在腕部掌面,腕横纹上两横指,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患者掌心向上,术者用左手拇指端内侧缘摸到尺骨缘后,向掌心侧轻推,针刺点的...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3.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操作方法 一、腕踝针的针刺法 腕踝针采用皮下针刺法。要求针刺尽可能表浅,恰在真皮下。患者没有酸、麻、胀、重、痛等感觉,即不要求“得气”。 (一)器具准备 (1)腕踝针疗法使用的针具为针灸针(不锈钢毫针)。一般采用长25 mm,直径0.25mm的一次性不...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4. 腕踝针针刺点及其主治

    腕踝针针刺点及其主治 针刺点及其主治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在腕踝部各区的中央,以肌腱和骨缘作定位标志,以数字1至6编号,与区同名。每一针刺点治疗名称相同的区的病症(图2-1-1~图2-1-3)。 针刺点(以下有时称“点”)即腕踝针的进针点,是指针尖刺入...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5. 腕踝针基本理论

    腕踝针基本理论 腕踝针的基本理论包括身体分区和针刺点(图2-1-1~图2-1-3)。 (1)身体分区:将身体两侧各划分为6个纵行区,用数字1至6编号,用于症状和体征的定位。 (2)针刺点: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用数字1至6编号,针刺时按症状和体征所在区选取编...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6. 腕踝针的传播、应用与推广

    腕踝针的传播、应用与推广 1974年,张心曙的腕踝针研究工作开始引起医院和学校领导的关注。1975年初,张心曙在门诊进行腕踝针治疗时,时任校长向进等校领导亲临察看,并询问了腕踝针的研究情况。在当年6月26日召开的学校科学大会上,张心曙以“腕踝针”为题作了...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7. 腕踝针针刺法的探索

    腕踝针针刺法的探索 1972年2月,张心曙恢复了工作,并开始继续探索腕踝针疗法,但此时已没有了电体克机,不能再用电刺激疗法进行研究,由此不得已开始应用针灸针继续进行研究。这对于张心曙来说,也是一次转折性的机遇,并在逆境中得以创新! 针的直径比电极小...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8. 腕踝针的创立与发展

    腕踝针的创立与发展 腕踝针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以下简称“长海医院”)张心曙(1923—2014)于1966年至1975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病症经验基础上,受经络学说、传统针刺法、耳针疗法的启发,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生物进化过程和神经反射调整...
    Date2024.03.24
    Read More
  19. 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腕踝针,又称腕踝针疗法,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方向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刺疗法。 一、特点 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或称区),由前向后排列,用数字1~6编号,用于疾病的症状定 位。 2...
    Date2024.03.24
    Read More
  20. 腕踝针内容提要

    腕踝针内容提要 腕踝针是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心曙教授首创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该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安全方便、简明易学。该疗法的特点是将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在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点,区与点都用同一数字编号,应用该针刺疗法时,根据病症表现...
    Date2024.03.24
    Read More
Board Pagination Prev 1 Next
/ 1